|





| 执行标准 | / |
| 型号 | 食品级 |
| 外观 | 粉末 |
| 保质期 | 24个月 |
| 含量 | 99% |
| 主要用途 | 水产诱食剂 |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饲添(2015)H07142 |
| CAS | 有 |
| 包装规格 | 1kg |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 主要营养成分 | 鱼腥素 |
| 是否进口 | 否 |
| 类别 | 饲料级 |



鱼腥素通过模拟水产动物天然饵料的气味,向它们传递强烈的化学信号,从而激发一系列积极的摄食行为。
作用机制:鱼腥素富含的腥味物质(如氧化三甲胺、醛类)是鱼类在自然界中寻找食物的关键化学信号。当这种气味扩散到水中,能 强烈刺激鱼类的嗅觉感受器,引导它们寻味而来。
最终效果:
吸引鱼虾 快速聚集 到投饵区。
激发其食欲,使其从“不感兴趣”转变为“积极摄食”。
提高人工饲料的采食量,尤其适用于适口性较差的配合饲料。
作用机制:人工饲料中使用的某些原料(如植物蛋白、维生素、矿物质预混料)可能带有鱼类不喜欢的异味。鱼腥素以其 更强烈、更偏好性的腥香气味,能有效掩盖这些不良异味。
最终效果:净化饲料的风味背景,使饲料对鱼虾而言 “闻起来更香,吃起来更顺口”,减少了拒 食和挑食现象。
作用机制:由于诱食效果强,鱼虾能更快地发现并开始进食。
最终效果:
缩短饲料在水中的停留时间。
减少饲料的溶失和扩散,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水体污染。
作用机制:这是上述作用的最终体现。采食量的增加和饲料利用率的提高,直接为鱼虾的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营养。
最终效果:促进水产动物 健康快速地生长,缩短养殖周期,最终 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作用机制:水产幼苗从依靠自身卵黄营养转为主动摄食外界饵料的过程称为“开口”。这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期。
最终效果:在开口饵料中添加鱼腥素,能 极大地吸引幼苗摄食,提高其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饲料的转换成功率,从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