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执行标准 | / |
| 型号 | 饲料级 |
| 外观 | 粉末 |
| 保质期 | 24个月 |
| 含量 | 99% |
| 主要用途 | 水产诱食剂 |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饲添(2015)H07142 |
| CAS | 有 |
| 包装规格 | 1kg |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 主要营养成分 | 鱼腥素 |
| 是否进口 | 否 |
| 类别 | 饲料级 |



这是最 大量、最 基础的应用。
目标:提高所有投喂人工饲料的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的 采食积极性和采食量。
作用:
快速诱食:投喂后,能迅速将养殖池中的动物吸引到投饵区,减少饲料沉底和浪费。
稳定摄食:即使在天气变化、水质波动等应激情况下,也能维持动物较好的食欲。
这是 决定育苗成败 的核心应用。
目标:帮助鱼苗、虾苗顺利完成从依靠自身卵黄营养到主动摄食外源饵料的 “开口”转换。
作用:
模拟天然饵料:幼苗的天然开口食物(如轮虫、卤虫)本身就带有腥味。鱼腥素的味道是它们最熟悉、最 安全的“开饭信号”。
提高成活率:强烈的诱食效果能确保更多幼苗及时吃到第一口饭,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整齐度。
这是当前饲料发展的主要趋势,鱼腥素在此扮演着 “鱼粉替代保障者” 的角色。
目标:在降低饲料中昂贵鱼粉含量的同时,保持饲料原有的诱食效果不减。
作用:
补偿风味:鱼粉本身富含诱食物质。减少鱼粉后,饲料的诱食性会大幅下降。添加鱼腥素可以 直接补偿这种风味的损失。
保障采食:确保使用低成本配方的饲料依然能被动物积极摄食,是实现饲料降本的关键一环。
目标:满足肉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如鲈鱼、石斑鱼、鳗鱼、大黄鱼)对腥味的高度依赖。
作用:这类品种对诱食剂的要求更高,鱼腥素的添加对于 维持其正常采食和快速生长至关重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