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用途 | 着色剂 |
| 执行标准 | GB 1886.64-2015 |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SC20141072100199 |
| CAS | 8028-89-5 |
| 型号 | 食品级 |
| 包装规格 | 1kg |
| 来源 | 天然着色剂 |
| 主要着色成分 | 焦糖色素 |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 含量 | 99% |
| 色素含量 | 99% |
| 是否进口 | 否 |



在调味品中,颜色不仅是外观,更是风味、浓度和品质的直接信号。焦糖色通过精准控制这一信号,全方位提升调味品的价值。
解决痛点:天然酿造物(如酱油、醋)因原料、工艺和批次不同,存在天然色差。焦糖色可以弥补这种差异,确保每一瓶产品颜色高度一致。
餐饮价值:对于餐饮连锁品牌而言,这意味着无论在哪家分店,使用同一款酱油炒出的“红烧肉”色泽都稳定如一,这是维护品牌标准化和信誉的生命线。
创造消费期待:焦糖色为酱油、蚝油、酱料提供了经典的酱红色、红褐色。这种颜色在消费者认知中,直接等同于 “醇厚”、“入味”和“高品质”。
餐饮价值:一盘颜色红亮油润的“红烧排骨”或“卤味”,远比颜色暗淡的同类菜品更能激发顾客的食欲与购买欲。焦糖色是厨师手中实现这一效果的可靠工具。
风味联动(心理层面):这是焦糖色最精妙的作用。颜色会强烈影响大脑对风味的感知。当消费者看到颜色深邃的酱油或酱料时,会心理预设其味道更浓郁、更鲜美。这种“风味预期”会提升实际的用餐体验。
风味贡献(物理层面):焦糖色本身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焦香、烤香气息,能与酱油、酱料的豆香、鲜香融合,增加风味的复杂度和层次感,使其更接近传统“熬制”或“炒制”的香气。
解决痛点:中餐烹饪中,“炒糖色”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耗时且不易标准化的工序。火候稍有偏差,就会导致颜色发黑或味道发苦。
餐饮价值:在预制菜、复合调味酱和卤汁中添加焦糖色,可以轻松、安全、稳定地达到甚至超越“炒糖色”的视觉效果,极大提高了后厨的出餐效率和标准化水平,降低了对厨师个人技术的依赖。
| 调味品类 | 焦糖色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
|---|---|
| 酱油 | 定义等级:颜色越深,通常被感知为等级越高、风味越醇厚(如老抽)。提供稳定的酱红色。 |
| 食醋 | 提升质感:使陈醋、香醋呈现深邃的棕红色,看起来更“陈酿”、更浓郁。 |
| 蚝油、酱料 | 增强挂壁性:使酱体更油亮,更容易附着在食材上,同时赋予红润色泽。 |
| 复合调味汁 | 模拟烹饪效果:如照烧汁、红烧汁,直接提供“烹饪后”的成功色泽。 |
| 汤料、肉汁 | 创造浓郁感:无论是粉状还是液体汤料,使其冲泡或熬煮后呈现饱满的肉汤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