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用途 | 增稠剂 |
| 执行标准 | GB 25533 |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SC20165010600072 |
| CAS | 9000-69-5 |
| 包装规格 | 20kg |
| 级别 | 食品级 |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 是否进口 | 否 |



果胶是一种多糖,其组成有同质多糖和杂多糖两种类型。它们多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和细胞内层,大量存在于柑橘、柠檬、柚子等果皮中。呈白色至黄色粉状,相对分子质量约20000~400000,无味。在酸性溶液中较在碱性溶液中稳定,通常按其酯化度分为高酯果胶及低酯果胶。高酯果胶在可溶性糖含量≥60%、pH=2.6~3.4的范围内形成非可逆性凝胶。低酯果胶一部分甲酯转变为伯酰胺,不受糖、酸的影响,但需与钙、镁等二价离子结合才能形成凝胶。
果胶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初生壁和细胞中间片层中的杂多糖,1824年法国药剂师Bracennot首 次从胡萝卜提取得到,并将其命名为“pectin”。 果胶主要是一类以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s,D-Gal-A)由 α-1,4-糖苷键连接组成的酸性杂多糖,除D-Gal-A外,还含有L-鼠李糖、D-半乳糖、D-阿拉伯糖等中性糖,此外还含有D-甘露糖、L-岩藻糖等多达12种的单糖,不过这些单糖在果胶中的含量很少。
果胶为白色或带黄色或浅灰色、浅棕色的粗粉至细粉,几无臭,口感黏滑。溶于20倍水,形成乳白色粘稠状胶态溶液,呈弱酸性。耐热性强,几乎不溶于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用乙醇、甘油、砂糖糖浆湿润,或与3倍以上的砂糖混合可提高溶解性。在酸性溶液中比在碱性溶液中稳定。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果胶可作为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按生产需要适量用于除果蔬汁外的各类食品,在果蔬汁中最大使用量为3.0g/kg,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果胶可用于果酱、果冻的制造;防止糕点硬化;改进干酪质量;制造果汁粉等。高酯果胶主要用于酸性的果酱、果冻、凝胶软糖、糖果馅心以及乳酸菌饮料等。低酯果胶主要用于一般的或低酸味的果酱、果冻、凝胶软糖以及冷冻甜点,色拉调味酱,冰淇淋、酸奶等 。
虽然果胶被发现近200年,但目前对于其组成和结构并没有彻 底弄清楚。果胶结构非常难解析的原因在于其结构和组成随着植物的种类、储藏期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果胶中还存在一些杂质。根据果胶分子主链和支链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4类:同型半乳糖醛酸聚糖(Homogalacturonan,HG)、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 I(Rhamngalacturonan I,RGI)、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II(Rhamngalacturonan II,RGII)和木糖半乳糖醛酸聚糖(Xylogalacturonan,XG)。
HG是长而连续、平滑的α-1,4糖苷键连接的半乳糖醛酸聚合体,约占果胶的65%,半乳糖醛酸的C6可被甲酯化或酰胺化,在一些植物中,C2或C3可被乙酰化。 也有研究发现HG中半乳糖醛酸残基的O-3或O-4被木糖取代,形成XG。
RGI(20%~35%)是一个具有侧链区域的骨架,是由几十甚至超过100个重复鼠李半乳糖醛酸二糖构成。通常RGI中的鼠李糖残基有20%~80%被中性糖支链取代,取代位置通常在C4位,而RGI的支链长度和种类与果胶原料来源和提取方式有关。 这些支链可分为3种多聚体:阿拉伯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I和阿拉伯半乳聚糖II。
阿拉伯半乳聚糖I由(1,4)-α-D-Gal-(1,5)-α-L-Ara 组成,通过(1,4)-α-L-Ara 与主链相连;阿拉伯半乳聚糖II是高度分枝的半乳聚糖, 侧链的主链由(1,3)-α-D-Gal 组成,该主链被(1,6)-α-D-Gal取代成分枝,而该分枝则被(1,3)-α-L-Ara取代。
RGII(约10%)的结构非常复杂 ,其骨架是带有4个不同侧链的短而伸长的 HG, 而非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II由至少12种单糖以多于20种的键合方式连接。 在植物中,RGII 可与硼酸盐发生交联。
果胶作为一种高档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和一些化妆品中。商业化生产果胶的原料主要是柑橘皮及苹果皮。国内果胶资源丰富,但加工利用率低,大部分原料都被直接丢弃,如能加以综合利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