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用途 | 增味剂 |
| 执行标准 | GB |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SC20113118100048 |
| CAS | 142-47-2/32221-81-1 |
| 型号 | 食品级 |
| 包装规格 | 25kg |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 含量 | 99% |
| 是否进口 | 否 |


谷氨酸钠(C5H8NNaO4),化学名α-氨基戊二酸一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5H8NNaO4,是谷氨酸的钠盐。1866年,德国化学家卡尔·海因里希·利奥波德·瑞特豪森将小麦麸用硫酸水解而得到的酸性氨基酸。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带单独分离出味美成分,并证明了这种味美成分就是谷氨酸钠盐,从而生产化学调味料投放市场。生活中常用的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西红柿、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奶酪,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所能带来的调味作用中,部分归功于谷氨酸的存在。
研究简史 1866年,德国人雷哈生利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分离出谷氨酸。 [2]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教授采用水提取和结晶的方法,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制成一种新型的调味品,并将其味道命名为Umami(鲜味)。 [3]池田菊苗注意到日本木鱼和海带的鱼汤均具有一种特别的滋味,而当时他并未对这种味道进行过任何科学描述,且这种味道与甜味、咸味、酸味和苦味截然不同。为了证实是因电离化谷氨酸盐而产生了这种鲜味,池田教授研究了许多关于谷氨酸盐的味觉特性,当中包括钙、钾、铵和镁的谷氨酸盐。除了其他矿物质所产生的某种金属味道外,所有的盐均会形成这种鲜味。在这些盐中,谷氨酸钠可溶性好,味道好,兼且易于结晶。池田教授将这种产物命名为谷氨酸钠,并为生产MSG申请专利。1909年,铃木兄弟开始了商业化生产,这也是世界上制成谷氨酸钠,味精工业从此诞生。 [4]1910年,日本味之素用水解法生产出谷氨酸。 [2]1936年,美国人从甜菜废液中提取谷氨酸。1946年,美国发明发酵法生产α-酮戊二酸,并发表了用酶法或者化学法将其转化成L-谷氨酸的办法。1957年,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谷氨酸开始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 [4]1962年,日本采用丙烯腈为原料,化学合成DL-谷氨酸,再经化学分割生成L-谷氨酸钠




返回顶部